翟氏办学,可追溯至870年前,可以说是东莞民间办学的先驱。
南城街道地方志办公室内,翻阅着发黄的族谱,81岁翟氏后人翟学良多方考证得知,早在南宋时期,翟氏二世翟杰本着“吾为先达,当启后人;吾为先知,宜觉后进”的宗旨,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(1146年)自建桂华书院,不仅广招学子,更免除他们的食宿费用。引证(明)崇祯《东莞县志》所载,翟杰私人建造的桂华书院,比官方的学宫(官办学府)还早了四十年。
元代初,翟徽的四世曾孙翟龛又将其祖父的藏书楼扩建,设立聚秀书院。桂华书院和聚秀书院,是东莞邑城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办学府。
翟氏族规。(图片来源 记者 杨泽彬)
修身养性
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
翟氏先人重视教育,激励儿孙辈修文习武,力求上进。翟氏家规“十规六禁四戒四革”对后代们的品德修养更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尤其是族中为官者,传承着“文官不贪财,武官不怕死”的操守。
作为翟氏文官中的代表,翟廷策的故事被族人们牢记在心。翟廷策,明万历十年举人,万历二十三年进士,授福建清流县知县。他为官清廉,为人正直,并因此得任乡试同考官。
81岁的翟学良沉思着告诉记者说,当年县中权贵想为儿子谋取功名,于是想用重金贿赂翟廷策,让他通融一下。翟廷策没有为钱心动,拒绝了这个要求。结果,却遭到权贵的报复和诬陷,将其调离。翟廷策最后因为积劳成疾,病逝于浙江武康知县任上。
“去世时,他的身上别无钱物,连收殓的衣服都买不起。后来还是当地百姓感其功德和廉洁,争相捐助赙仪,才使翟廷策的棺柩运返东莞安葬。”翟学良的眼中,满含着老人对先祖的敬意。
周溪房的翟长龄,则是牺牲在沙角炮台抗英战役中的东莞籍本土军官。
翟学良曾多方考据并写下翟长龄的故事。当年,翟长龄时任抚标左营把总,于1840年率部调防虎门沙角炮台,隶属三江协副将陈连升麾下。1841年1月7日,沙角炮台遭遇英军前后突袭,二十艘舰船于正面攻打,另有二千余英军从沙角后山对炮台进行俯攻。为了保住炮台,翟长龄身先士卒,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。最终身中数弹,壮烈牺牲。“他死的时候都未曾倒下,身体仍倚崖直立不仆。”翟学良不停地强调。
翟长龄的简要事迹,被收录进(民国)《东莞县志》。“文官不贪财,武官不怕死”的翟氏传统,也代代影响着翟氏族人的操守养成。
家规传承
重教育淡名利不赌博如今仍被遵守
历史沧海,翟氏家族耀眼的过往和修身齐家的操守,代代相传。这其中,那一份传承数百年的《翟氏家规》成为了最深处的坚守。
翟学良研究说,元初,翟徽的四世曾孙翟龛设立聚秀书院,也开始着手书写翟氏族谱,“那时候翟氏家规应该就开始形成。”
700多年过去,《翟氏家规》十规六禁四戒四革数千字被小心地镌刻在翟氏宗祠内。民国九年时,翟氏族谱重修,族谱中记载的翟氏家规,成为族人们见到的最后的版本;族中男丁人手一册。
走进翟学良的办公室,你便能深深地感受到翟氏家风对老人的影响。
从事地方志和古村落氏族研究数十载,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各种古籍、工具书。桌上一盏灯一支笔一根烟,旁边堆放着厚厚的数本手稿,那是他准备出版的研究书稿。
在老人的风霜岁月中,他曾经做过中学校长、也在政府部门工作过,不少名利诱惑摆在眼前,却从未放在心上,只是埋头工作。自1992年退休,翟学良研究南城地方历史、村落和姓氏宗族已经几十年。谈起自己的工作,他并不觉得辛苦:“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后人作出一点贡献。如果能够让他们懂得一些东西,我的工作就值得了。”朴素的话语是老人对人生的态度。
翟氏好家风严家规的影响,代代传承。管理翟氏祠堂已10年的翟普权告诉记者,他对自己的子女就是按着家规来教育。近70岁的他自豪地说:“如今,我们家祖孙三代有18口人。但其中没有一人有不良习惯,打牌酗酒这样的情况是不允许出现在家中的。”在他看来,无论在哪个时代,家规都可以起作用。即使现在的生活与以前大大不同,人们仍然需要家规去约束、管理自己,向善向德,修身养性。
9月21日,当记者走进翟氏宗祠时,翟普权正和村里的老人们一起唱着粤剧。因为家规的束缚,翟氏宗祠绝不允许有人在内打牌赌博等。(来源 东莞文明网 东莞日报 记者 吴碧华 见习记者 范晖帆 图片来源 杨泽彬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